X

《楚玉遗珍—长丰出土战国玉器》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2-06-30

安徽省文物局原文物保护处处长 张宏明

         由长丰县文化和旅游局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北京雅昌印刷公司印制的这部印刷精美、设计雅致的文物图录,在2018年申报图录选题开始,先后历经了三年的北上南下辛勤协调、拍摄、授权、逐件器物的测量描述和编纂之后,终于在2020年5月出版了,这是我省文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在今天接到新书时便忍不住打开它的塑料包装,粗略的展读翻阅为快,不禁为之击掌为贺,认为这是长丰县继杨公楚墓发现四十周年以后又一次对玉器届的新贡献,并表现出当今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可认同和作用的新的重视。对于长丰县而言,编著这样一本图文并茂而蕴涵深邃的文物专业图录,实属不易,主要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条件不足:一是散落各地,收集不易。杨公玉器出土后,因其价值大而分属故宫、省所、省院和长丰四个单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保管措施,致使拍摄、测量和每一件玉器的仔细观察描述都增加了不少实际操作上的困难。二是楚玉精深,著录不易。杨公战国墓先后经历四次发掘,共出土陶、铜、玉各类遗物200多件,由于当时只发表二篇简报没有出版专著,不能全面反映玉器的全貌,而发掘者和保管者又一直没有对这批楚玉进行系统的研究,致使这些玉器虽然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系统性图像资料却明显不足,只是特别出彩的几件器物往往散见于有关图录书籍之中;三是人才缺乏,钩沉不易。长丰县是一个在1965年刚刚建县的年轻新县域,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欠发达和历史上的文明积累的待总结都决定了,这个县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在总体上是主动作为少,认识水平低,文物考古的专业人员不足。缺少了这些基本条件,要想深入地挖掘楚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展示二千多年前具有战国时代最珍贵、最高贵、最宝贵的“楚玉精华”,长丰县面临的重重困难,真的可以想见。

         事在人为就不难。《楚玉遗珍一长丰出土战国玉器》这么一本专业性很强的文物图录的出版,本应该是省级专业机构才能完成的著作,得益于时代、领导和执行主编三方面的机缘巧合,最终却由长丰县文化和旅游局来实现了,这是值得思考和总结的事情,同时对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市县来说,不无积极启发的作用和功效。从时代而言,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在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大幅度发展前进的同时,对人文社会的思想改变更有了翻天覆地的核裂,优秀的文化遗产再也不是需要毁灭清除的“封资修”,而是重新恢复其“历史文明”的定位,赢得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普遍尊重,仅就玉器一道言之,从改革之初的《中国玉器全集(六卷)》,到后来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十五卷本) 》 ,再到《中国玉器通史(十二 卷本)》的出版,引发了举国上下参与度空前的热爱、鉴赏、收藏玉器的潮流。这是大的时代背景,没有这样的社会氛围,长丰玉器一书很难出版;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在社会进步时所起到的能动作用,担任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的武传东先生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担当起挖掘、传播全县文化内涵的职责,亲自担任本书主编,他还利用县里的人脉资源,邀请到历史学家、曾长期分管全省文物考古工作的的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教授,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对本书的学术定位进行了阐述。至于本书的文字撰稿和执行主编孙朝峰同志,其人事迹更值得花点笔墨介绍。出生于1981年的小孙毕业于安徽大学,上过历史系的研究生,现在是文博系统的副研究馆员和经过国家文物局核定的“国家进出境玉器责任鉴定员”(全省县级单位中唯一),正是长丰县存在着这么一个专业人才,才可能成功申报出版课题并得以顺利出版,而正是由于朝峰同志克服种种困难,精心筹谋和认真写作,才使得我们有幸得以一窥深藏故宫的长丰战国古玉的真容。

         长丰杨公出土的战国古玉只有69件,以其数量要编成一部厚实的著作其实并不容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编者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予以文字和图像上的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部拥有159个页码的著作有着如下二个最大的特点:一是玉器照片的清晰传真,每件玉器都不少于二幅图像,或原大、放大,或局部的微痕特写,尽可能向读者透漏玉器工艺上的信息。摄影者程京安与钱玉春(钱币专家)两人都是安徽文博系统知名的专业摄影家,曾经参与多部文物图录的摄像,对器物、光圈、色调、图形和折射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把握,从而保证了图录的质量。二是本图录的内容与通常的文物图录存在要素偏少的状况不同,集学术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特色,使其可以在众多的文物图集中“突颖而出”、秀呈一枝。孙朝峰在书中撰写了一篇近二万字的《杨公出土玉器概述》,从墓地概况、出土玉器的种类和特征、杨公墓地出土玉器工艺分析等四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概括分析与归纳研究,从中我们才得知玉器出土地原属寿县,上世纪被桂系军阀挖掘的“李三孤堆楚王墓”就在墓地南约2公里处,杨公与朱家集一带,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战国晚期楚国国君及贵族墓地。不仅如此,除图片展示外,从编号、定名、出土时间、墓葬号、尺寸测量等要素外,每一件玉器都有专门释文,系统介绍质地沁色、形状、工艺以及功能、用途、价值与相关文献记载,对于普及玉器知识和传播玉器文化可以起到促进专业研究和惠及大众读者的作用。与安徽省过去出版的《安徽馆藏珍宝》、《文物鉴定四十年》等大型图录所具有的“合成研究成果”特点相比较,显然此书继承了上述书籍的优点,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艰难积累、自我加压的新路径。当然本书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从尊重前人劳动的要求出发,我觉得可以把原先的两次考古简报作为附录列入,甚至可以把当时发掘项目主持人、参与者乃至县文管所的人员注明,既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比较,美玉往往有暇,而瑕不掩瑜,这点小遗憾,并不妨碍长丰这本玉器书,成为国内近年出版的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书籍之一,可以按程序申报本年度的安徽优秀图书。



X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1661号